張廷樞[民國時期東北軍將領]

張廷樞[民國時期東北軍將領]

張廷樞(1903年—1949年7月23日),遼寧義縣人,1912年入東北講武學堂學習,與張學良是同學。曾被選送到日本千葉縣步兵專門學校學習。先後晉升為少將旅長、中將師長和預備軍軍長。1928年東北易幟後,任改編十二旅旅長,遼寧省第三區剿匪司令,駐防錦州。1931年底,調防北平南苑。1932年晉升為一一二師師長。1933年3月率部在長城要塞古北口抗戰。戰後移駐宣化,與馮玉祥組織的抗日同盟軍建立聯繫。1935年被調往陝西進攻共產黨,因反對打內戰,在當年12月辭職回津。 1937年10月投奔晉東南八路軍總部,被任命為八路軍第一游擊縱隊司令員。1940年赴香港治病,後回天津。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遷居北平。1949年7月23日在北平病逝。

基本信息

人物事跡

嚴陣抗倭

張廷樞,1903年出生於遼寧義縣。1923年任上校團長,被選送到日本千葉縣步兵專門學校學習。1925年回國,先後晉升為少將旅長、中將師長和預備軍軍長。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,張廷樞第12旅在錦州駐防。張廷樞立即下令,實行緊急動員,準備作戰。繼而,錦州地區宣布戒嚴,進入戰爭狀態。第12旅在錦州、義縣一帶布防,並在大凌河沿岸晝夜趕築工事,隨時準備阻擊日寇西犯。然而,在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命令下,1931年年底,第12旅只得奉命撤至北平南苑。1932年,張廷樞晉升為112師中將師長。112師是張學良兩個裝備精良的獨立師之一。

張廷樞反對蔣介石不抵抗政策、積極主張抗日,他寄希望於練好隊伍,打回東北老家。他將父親張作相準備建衛隊的10幾輛載重卡車、100多支德國新式手槍等武器,裝備了一個手槍連、一個自動步槍連,補充在112師內。張廷樞還經常與士兵一起操練,鼓舞士氣。

血戰長城

1933年3月4日,112師奉命開往古北口。當時,承德失守,長城要塞古北口並無軍隊防守,形勢非常危急。接到命令後,張廷樞當即率部日夜兼程開赴前線。經過一晝夜百餘里急行軍,5日16時許,112師先頭團,便抵達了古北口。

6日清晨,日寇飛機開始轟炸古北口。7日,112師作戰部隊全部到達前線。師指揮部設在古北口以南村莊內。張廷樞命令部隊,在古北口西北方向長城沿線搶築工事,並在山頭架設重機槍打敵機。

古北口正面日寇,在飛機、坦克掩護下,開始向長城進犯。當日寇坦克進至我方有效射程之內時,112師的平射炮、迫擊炮、重炮集中火力,猛烈轟擊。在敵機協同下,日寇坦克瘋狂射擊。日寇步兵向我長城陣地逐漸逼近;日寇炮兵開始向我陣地後方炮兵陣地延伸射擊。隱藏在坦克後面的日寇步兵,分散於公路兩側,形成散兵線,交替射擊,強行向南竄犯。我方輕、重機槍及步槍,組成交織火力網,阻擊日寇進攻。

臨危不亂

8日,日寇飛機鋪天蓋地而來,飛臨古北口上空,輪番轟炸。突然,一顆炸彈落在112師指揮部院內北邊一間瓦房上,將指揮部玻璃震碎,房頂上大土塊掉落。儘管情勢危急,張廷樞及幾名軍官,卻鎮定自若,繼續開會。古北口戰役打響後,張廷樞廢寢忘食,白天指揮作戰,夜裡經常乘車回北平開會、匯報軍情,有時連續幾天很少睡覺。一次,司機睏倦,汽車衝下公路,造成張廷樞手臂受輕傷。

112師在古北口苦戰20餘日,英勇抗擊日寇,戰鬥異常激烈殘酷,部隊傷亡很大。日寇攻陷古北口。

原來,107師是王以哲的老部隊,此時被日軍擊潰後下撤,王以哲命107師通過古北口後撤,112師堅守古北口,這引起了112師師長張廷樞的嚴重不滿。他是東北軍元老張作相之子,又本非王以哲部下,因此抗命不遵,要求112師與107師一起撤走。

目睹了這場爭吵的杜聿明回憶:張說:“你的隊伍能走,我的隊伍就不能走,是什麼道理?”王說:“沒有命令你就不能走。”張說:“聽誰的命令?你能走,我也能走。”

兩人見中央軍到達,馬上又試圖讓中央軍敵前換防,接替112師防守古北口一線,112師則隨王以哲撤離。關麟征則堅決不放112師離開,面對日軍主力第8師團,一個25師無疑太薄弱了,112師這個齊裝滿員裝備精良的部隊他決不能讓其離開戰場。三方吵了4個小時,才最終決定,112師固守原防地,構成一線防線左翼及中央,中央軍25師一部接續112師防線向右展開,形成一線防線右翼。一線防線依託古北口東側蟠龍山山脊線的長城展開,兩個制高點370高地和將軍樓都在112師核心陣地。25師主力在112師背後第二防線,隨時準備對突破防線的日軍進行反擊。

但張廷樞並不想留在古北口,據其後代稱,他對關麟征堅持讓112師頂在一線非常不滿,還視其為“督戰隊”,這埋下了此後112師坑隊友的種子。

10日,日軍主力第16旅團陸續到達,下午發起猛攻,進攻的重點就是整個防線的制高點--370高地和將軍樓。在日軍的進攻下,占盡地利的112師表現比起他們的東北軍同袍107師差得太多,僅僅頂了半小時,制高點370高地就被日軍攻下。隨著一線防線被突破,二線的中央軍25師也開始投入戰鬥,雙方爭奪的焦點放在了防線另一個制高點——將軍樓,日軍,東北軍、中央軍的部隊從10日下午開始圍繞著這一要點一直打到11日中午。日軍連夜將大炮運上先前攻占的370高地,居高臨下開始猛轟,日軍第8師團師團長也親臨前線指揮。到11日中午,將軍樓失守。

就在這最關鍵的時候,112師師長張廷樞想到的不是組織部隊反擊奪回陣地,據其後代稱,他打電報向北平抱怨了一通後,收到了他父親張作相和老上級萬福麟的來電,來電中讓他“相機行事”。於是,正一肚子怨氣的張公子就真“相機行事”了——在他的指揮下,東北軍112師在未與友軍聯絡的情況下撤出陣地,越過友軍向北平方向撤退——跑了。演出了坑隊友的新篇章。

原來由112師據守的蟠龍山長城一線高地和古北口北關、臥虎山全面失守,日軍瞬間在全線占據了制高點,居高臨下向25師發動攻擊,並乘機割裂了防守一線右翼的25軍145團與主力的聯繫。

饒是杜聿明有儒將之稱,但是如今也忍不住破口大罵張廷樞和東北軍無能賣

請假辭職

古北口戰役失利後,112師移駐宣化。張廷樞和駐紮懷來騎兵二師師長黃顯聲,不顧蔣介石威脅利誘,與馮玉祥將軍民眾抗日同盟軍建立了聯繫。

1933年4月底,中共張家口特委指示,將秘密黨員張公幹、李平一、郭永照等同志,派往東北軍112師、騎兵二師,準備策應抗日同盟軍。張公幹、李平一剛到112師,張廷樞就對他們說:“是我請你們共產黨來的,這事只能我一個人知道。”

張廷樞與黃顯聲是志同道合的摯友。當時,東北軍中有“張不離黃,黃不離張,張黃不分”之說。他們主張國內大聯合,一致抗日。當時,在112師和騎兵二師內,官兵們可以看進步書籍,唱進步歌曲。這兩個師內,均有許多共產黨員,並有共產黨組織“中共工作處”。張廷樞、黃顯聲還經常請共產黨執任教官,為官兵們上政治課。當時,共產黨員劉瀾波,在騎兵二師任教導隊隊長;張公幹、李平一在112師創辦軍訓隊。

對於蔣介石消極抗戰、積極反共的做法,張廷樞強烈不滿、堅決反對,但多次設法抵制卻一直未果。於是,1935年12月,張廷樞向張學良提出請假辭職。張學良婉言挽留;張廷樞聲淚俱下,訴說日寇侵占東北、蹂躪同胞罪行。最後,張廷樞話語鏗鏘地表示:“如果東北軍去打日本,我第二天就來報到!”

在張廷樞影響下,還有4位東北軍高級軍官,一併辭職。

離家抗日

“盧溝橋事變”後不久,張廷樞與黃顯聲一道,在天津搭乘上一艘英國輪船。當時,張廷樞妻子即將臨產。他對妻子說:“國家到了這個地步,顧不了更多了,絕不能在家等著當亡國奴!”當時,家裡人只知道他和黃顯聲去抗日,但不清楚他們要去哪兒。臨行前,張廷樞把僅有的幾萬元錢統統帶上,只給家裡留下3000元錢。他告訴妻子,錢不夠用時,找父親張作相要。

張廷樞與黃顯聲,由天津乘船去南京,營救張學良。他們曾找過宋子文和宋美齡,但因蔣介石主意已定,已無濟於事。眼見營救無望,他們更加痛恨蔣介石背信棄義,愈發促使他們下決心奔赴革命根據地。於是,他們來到武漢,與東北救亡總會取得了聯繫。不料,他們被國民黨特務盯梢。他倆決定,分頭活動,聯繫去革命根據地之事。

縱隊司令

1937年8月,張廷樞來到太原。那時,太原集結了很多東北學生、東北軍中下級軍官。他們企望組織起來,進行抗戰。張廷樞表示,願意組織大家抗戰。後來,張廷樞找到了周恩來。對大家的抗戰願望,周恩來表示鼓勵和支持。在周恩來和八路軍總部直接關懷下,太原八路軍辦事處為100多人辦了訓練班。其中,有張廷樞以及東北軍團、營、連長50多人;東北大學生50多人。

1937年10月,張廷樞與張政枋一道,率領100餘人、攜帶精銳武器,從太原到達晉東南八路軍總部,被授予“八路軍第一游擊縱隊”番號,張廷樞任司令員,張政枋任副司令員。他們還受到毛主席和朱總司令親切接見。為加強部隊政治工作,八路軍總部總政治部組織部長周桓,兼任“八路軍第一游擊縱隊”政治部主任。“第一游擊縱隊”駐紮在河北邢台一帶,一方面發動民眾,一方面擴充隊伍。很快,部隊發展到3個支隊、近兩千人。

抗大學習

1938年秋,張廷樞進入延安抗大學習。其間,周恩來經常找張廷樞談心,鼓勵他靠近黨組織。當時,張廷樞患肝病。周恩來聽說後,時常給他送去罐頭等食品。抗大課間休息時,在山坡前,胡喬木等人經常和張廷樞一邊曬太陽,一邊談心。

1940年,張廷樞肝病發作。經黨中央同意,他離開抗日根據地,去香港治病。1941年12月,張廷樞與張學良胞弟張學銘一道,由香港回到天津。1945年,抗戰勝利後,張廷樞從天津搬到北平,繼續在家養病。為了拉攏東北軍舊部,蔣介石委任張廷樞為“東北行營中將高參”。然而,張廷樞對蔣介石扣押張學良始終憤憤不平,乾脆不去上任。

英年早逝

北平解放時,張廷樞病情已很嚴重。抗日根據地的很多老朋友都來看望他。有的人一進屋就說:“蔚久,好好養病,咱們還得一起南下呀!”在這段日子裡,周恩來和鄧穎超,經常通過醫生問候張廷樞,讓他好好養病。

1949年3月,父親張作相患腦溢血去世後,張廷樞病情急劇惡化。1949年7月23日,張廷樞在北平去世,年僅45歲。

如今,故居依舊在,含淚思主人。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錚錚鐵骨的愛國將領。

公館舊址

“張廷樞公館舊址”位於和平區北四經街7號,建於1928年。這座羅馬風格建築,儘管經歷了80多年的風雨剝蝕,主體結構卻依然完好。

“張廷樞公館舊址”地上兩層、地下一層,每層面積均為300餘平方米。10級半圓形台階之上,左右各有兩根直貫頂檐的“多力克”柱子。門廳之上,為寶瓶透龍欄桿弧形陽台。正門為拱門;門內左側,有樓梯通向二樓及地下室。二樓窗戶均為方形;而一樓窗戶則為券頂,所有窗框均嵌有裝飾性線條。頂層四周,裝飾著寶瓶透龍欄桿“女兒牆”。整幢建築雄渾、秀美、勻稱、端莊,在綠樹掩映之下,愈發姿容秀麗、落落大方。和平區文化遺產管理辦公室主任穆國夫,一邊介紹這座“文物樓”的建築風貌,一邊說起小樓主人的往事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